演讲环节

马雪梅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马雪梅。上周我们探讨了“内驱力”,它源于个人的梦想、责任与信仰,是发自内心的动力。而今天我要分享的“外驱力”,则更多来自外部的规范、目标与压力,却同样能成为我们成长的重要推力。
说起外驱力,我想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新开的美容店做销售,当时门店启动有个超高的业绩要求,对从未接触过销售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站在大街上,看到行人就紧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递出卡片,对方一旦拒绝,我就立刻缩回手,再也不敢尝试。那段时间,我常常一天只能派发一两张卡,甚至一张都发不出去,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但真正让我改变的,是当时的“硬规则”:每天必须完成15张卡片的派发,否则不能下班。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常常要工作到深夜——记得有好几次,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了,我们还在路边坚持着。店长的监督、未完成任务的压力,以及不想拖团队后腿的自我要求,像一股力量推着我:必须开口,必须完成。
就这样,我开始强迫自己突破心理障碍。遇到潜在客户,哪怕跟着走几个路口、等几个红绿灯,也要把卡片递出去、把产品介绍清楚。慢慢地,我从不敢说到主动沟通,从屡屡被拒到能顺利完成任务。正是这种外部压力带来的“不得不做”的动力,让我在销售能力上实现了质的突破。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外驱力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就像每天叫醒我们的闹钟,是外驱力;工作中的考核目标、规章制度,也是外驱力。我们或许很难时刻保持绝对的自律,光靠内驱力的“理想状态”未必能坚持到底。这时候,外驱力就像一双“隐形的手”,用规则约束我们、用目标推动我们,逼着我们走出舒适区,在坚持中成长。
工作中的规章制度、团队的目标要求、甚至是来自他人的期待,其实都是外驱力的体现。它们或许会带来一时的压力,但正是这些压力,让我们在“不得不做”中积累经验、突破自我,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最后我想说,外驱力不是枷锁,而是助力。它让我们在不够自律时不松懈,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最终和内驱力一起,推动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前行。

张蓝心
各位百益家人,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外驱力”。
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朋友突然发来一条陌生链接,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他是不是被盗号了”。紧接着对方又发来消息:“帮我助力一下,点一下链接,我就差一点就能领到现金了!”这时候,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忍不住点进去——毕竟“唾手可得”的福利太有吸引力了。可真当我们点完,对方会说“还是没领到”,而我们自己又会不由自主地想:“说不定我能拿到”,于是开始拉身边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一起助力,最后却发现大家都没成功。这就是在某app上的最典型的外驱力应用:用外部的奖励诱惑、目标牵引,带动我们主动行动。
但外驱力的作用并非只有“诱惑”,它在商业模式中还有更直接的体现。比如,有一家企业,早年用金钱发年终奖激励员工;当金钱满足不了需求时,第二年改发电瓶车;第三年发小轿车,第四年甚至承诺发房子……可这样的物质激励是没有尽头的,一旦无法持续升级,反而会变成“负激励”。这也让我们发现:单纯的物质外驱力只能带来短期动力,想要长期激发热情,还得靠非物质的精神激励。
说到精神激励,它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的细节里。我至今记得,有天早上我随口跟同事提了句“肚子不舒服”,等我回到座位时,发现她悄悄给我点了一杯暖心的热咖啡。就这么一个小举动,我记到了现在,甚至觉得这段职场记忆里,这杯咖啡格外温暖。还有一次和部门同事去双选会,有位同事随口说了句“今天好热”,听到这句话的同事立刻去买了一杯冰爽的饮料递给他,而这份贴心,她也一直记在心里。
这些看似微小的关怀,正是企业文化中最动人的精神激励。它不像物质奖励那样有明确的“标价”,却能直抵人心,成为长久的动力。而在我们百益,其实早就把外驱力、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就拿上周的绩效面谈来说:公司通过明确的绩效标准、清晰的目标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外驱力——让我们清楚上阶段的不足,也明确下阶段的方向;而直属领导在面谈中,不只是聊工作指标,更会倾听我们生活中的困扰、内心的需求,这份关注就是最实在的精神激励。绩效面谈这一个场景,就把“规则约束”与“人文关怀”、“物质回报”与“精神支持”紧紧结合,这正是我们公司将管理理论落地于实践的生动体现。
所以说,外驱力是推动我们行动的“外力”,精神激励是滋养我们内心的“暖流”。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让我们在工作中既保持前行的动力,又感受到温暖的归属。

魏春晖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外驱力”。
提起外驱力,我想到前两周看的一部电影。电影中,为博贵妃一笑,有人提出将千里之外的新鲜荔枝运往长安。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故事的主人公李善德,阴差阳错地成了负责此事的“荔枝使”。
最初,李善德的人生信仰是“到长安为民做官”,这是支撑他前行的内驱力。但接受“运荔枝”的任务,却并非出于自愿——从最初的“荔枝煎”(干货)变成“荔枝鲜”(鲜果),从可完成的目标变成近乎苛刻的要求,再到家人朋友的生命受到威胁,他是在外部压力下被迫接下了这个任务。当朋友问他为何明知艰难还要坚持时,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最终他真的完成了任务,但内心却毫无喜悦。
这个故事恰恰揭示了外驱力的“反作用”:它能在压力下推动人完成极限挑战,却未必能带来成就感与幸福感。因为外驱力的本质,往往是通过奖惩、压迫等外部手段迫使人们行动,而非出于内心的主动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更推崇内驱力——内驱力能让人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内心认同中获得持久动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研究者将一群人分为两组拼积木,一组没有任何奖励,完全凭兴趣自由发挥;另一组则有明确奖励——每拼好一个图形就能得到10元钱。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奖励的那组人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的积木造型,因为他们觉得“做简单的事就能拿奖励,没必要挑战困难”;而没有奖励的那组人,反而更愿意尝试复杂的组合,因为他们的动力来自于对这件事本身的好奇与热爱,形成了自发的内在激励。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单纯的外驱力可能会限制人的创造力与探索欲,让人陷入“为奖励而行动” 的局限中;而内驱力却能激发人主动突破、持续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外驱力毫无价值——就像李善德,若没有外部压力的“逼一把”,或许永远不会发现自己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真正的成长,其实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的平衡。外驱力可以作为目标的“助推器”,用规则、标准为我们划定方向;内驱力则作为行动的“发动机”,用热爱、信仰为我们提供持久能量。当两者结合时,我们既能在外部规范中稳步前行,又能在内心认同中享受过程,让目标的实现变得更自然、更长久。
领导分享

产教融合事业部副总经理 宋莉
亲爱的百益伙伴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反自觉销售”。
提到“销售”,大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个固定形象:热情过度、话术套路、追着客户推销……但你们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看起来完全不像销售,却能把销售做得风生水起?这就是“反自觉销售”的核心:越不像传统销售的人,反而越能赢得信任,达成更好的销售成果。
为什么我们需要“反自觉销售”呢?
我想先问问大家:为什么很多人提到销售会下意识拒绝?为什么招销售时,问“谁愿意做销售”,往往没人举手?
其实答案藏在我们对销售的固有印象里:不少人觉得销售就是“套路”——为了成交,夸大产品优势、乱承诺,把缺点说成优点,隐瞒真实度,这样的销售自然会让人反感。但反过来,如果一个销售像朋友一样真诚沟通,既讲优势也说不足,帮你分析利弊,你还会讨厌他吗?想必不会。这就是“反自觉销售”的出发点:打破刻板印象,用真诚替代套路。
“反自觉销售”有以下7个核心原则,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第一,拒绝虚伪,用真诚建立信任。
现在很多明星、博主喜欢“打造人设”,但人设崩塌的例子比比皆是。销售也是如此,刻意扮演“完美顾问”反而容易失去信任。不如真诚一点:告诉客户产品的优势是什么,短板在哪里,帮他分析“为什么这个选择适合你”。客户其实很聪明,你的真诚他一定能感受到。
第二,不装“无所不知”,给客户表达空间。
很多销售怕客户看不上自己,总在强行“炫技”:客户聊职场,他说自己懂管理;客户聊生活,他说自己是专家。但不懂装懂只会暴露短板。不如学会“示弱”:找到客户擅长的领域,主动提问。比如面对擅长直播的同事,你可以说“您直播做得这么好,能不能教教我怎么抓住观众注意力?”让客户多说,你多听,反而能拉近距离。
第三,终身成长:把拒绝变成成长机会。
销售难免被拒绝,但关键是如何面对拒绝,以下几个心态或许能帮到你。
放弃受害者心态:别总想“他拒绝我就是伤害我”,而要想“他为什么拒绝?这个原因我能解决吗?”
重构被拒反应:与其纠结“他态度冷漠”,不如关注“他明确说了不合作的原因”——这其实是宝贵的反馈。
重新评估处境:就像我曾遇到车被自行车剐蹭,一开始觉得“太倒霉”,后来转念一想:“还好只是掉漆,几百块就能修好,没影响出行已经很幸运。”坏事换个角度看,可能没那么糟。
第四,保持乐观,用小目标积累动力。
悲观的人会想:“今天肯定招不到人,联系不上客户。”结果真的一事无成。乐观的人会给自己定小目标:“今天只要招到1个人、加1个客户微信就好。”完成小目标后,信心和动力自然会增长。销售就像爬坡,一步一步走,反而能走得更远。
第五,建立“爱的连接”:找同频,共成长。
这里的“爱”不是恋爱,而是同频共振的默契。见面时先微笑问好,提前了解客户的3个关键信息,比如公司业务、个人兴趣,聊天时从这些共同点切入。比如见校长前,先了解学校的特色专业,见面时说:“我听说贵校的某专业特别强,现在企业很缺这方面的人才,咱们可以聊聊怎么对接呀?”共同点越多,信任越容易建立。
第六,做“合作型销售”,而非“推销型销售”。
我常说:“销售不是‘我要卖东西给你’,而是‘你正好需要,我正好专业’。” 我们和客户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相成就——帮求职者找到靠谱工作,他获得生活保障,我们完成业绩;帮企业招到合适人才,他推动业务发展,我们赢得长期合作。当你觉得“我在帮客户,客户也在帮我”,销售就会变得轻松而有意义。
第七,明确目标:销售是为了“改变生活”。
别把目标只定在“这个月招多少人、开发多少客户”,而要想清楚“销售能给你带来什么”:租的房子从套一换成套二,带家人去旅游,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这些真实的生活目标,才是支撑你坚持下去的底层动力,销售即生活,生活即销售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作者的一句话:“销售即一切,一切即销售。”我们找工作是“销售自己”,招人才是“销售岗位”,甚至和同事沟通、和家人相处,本质上都是“传递价值、建立连接”的过程。
做好销售,不需要套路,只需要记住:真诚待人,持续成长,和客户做朋友,和自己比进步。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不像销售的好销售”,用反自觉销售的力量,让工作更有价值,让信任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