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环节

燕盎然
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是“有目标就有行动的理由”。
当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不禁回想起自己周末时的一种状态。周末,本想查询某个资料,可一打开手机,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的内容便如磁石般吸引住了我。我漫无目的地在其中刷了半天,最后头晕眼花,只好关掉手机。而最初想要查询的资料,早已被我忘到了九霄云外。
其实,这种短暂且失忆性的放松,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状态息息相关。在日常工作中,倘若缺乏目标,我们就会陷入与周末刷手机时相似的迷茫境地,浑浑噩噩,不知方向。
这篇文章中,哈佛大学那项长达25年的追踪实验令我印象深刻。这场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当下设定的目标,实则决定着未来的高度与位置。在工作中,我们无需一开始就立下宏大而遥远的志向。相反,我们应秉持目标导向的心态,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小细节。
当我们回望过去,会发现,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逐步实现,它们不仅清晰呈现了我们成长的轨迹与付出的努力,更能成为推动我们工作积极发展的强大动力。
最后,我想说,希望我们每一位百益人都能成为自身工作的掌控者,以目标为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浦婷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有目标就有行动的理由”。
“目标”这个话题,可谓是老生常谈了。以往,我们或许有过多次分享,但大多都围绕着目标展开,而今天,我想结合文章中的案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文章中的第一个案例,与我们在橱窗前浏览或是逛街的情景息息相关。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我自己也不例外。曾经,我和家人或朋友一同前往商场逛街购物,里面有观赏鱼的地方、琳琅满目的小吃摊,还有售卖各类服饰的一楼、二楼、三楼。我们逛了一整天,结果却没买到什么真正心仪的东西。偶尔,还会走进一些小玩具店,随手买上几件小玩意儿。可回到家后才发现,这些东西根本没什么大用处,时间一长,便被搁置在一旁,落满了灰尘。
这其实就是文章第一个案例想要阐述的关于“目标”的问题。由于大家缺乏一个明确、完整的目标,即便买了衣服,也并非自己特别钟意的。没有目标的指引,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却收获寥寥。
文中还提到了第二个案例,发生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找出数字“5”,然而,只有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注意到了数字“6”。这个案例带给我的感触颇深。在这个数据时代,这不仅仅是对我们注意力的一次考验,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我们设定了目标,就要学会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就如同视频中所展现的那样,目标所指引的方向并非狭窄局限的。我们不应被动地受困于眼前的局限,而应主动出击,以开放的心态去追寻目标。
文章的最后一个案例,是关于一项长达25年的测评。结果显示,仅有3%的人拥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而只有25%的人设定了短暂的目标。这一现象,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同样屡见不鲜。就拿工作来说,比如我今天来到公司,就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如果从事招聘工作,那我今天就要完成相应的招聘任务。从短期来看,我这一周、这一个月的招聘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其实,目标不仅体现在工作中,也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在一个月内读完一本书;也可以规划长远目标,比如有人希望在一段时间内攒够一定数额的钱,或者在未来购买一辆心仪的车。
那么,目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有了目标,我们才能充满激情地去行动;倘若没有目标,我们很可能会一事无成,虚度光阴。

李传泓
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有目标就有行动的理由”。
在正式开始分享前,我想先和大家做个小互动。请问,手机里安装了抖音APP的同事,能否举个手示意一下?哇,看来有八成左右的同事都装了抖音。
结合咱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抖音着实是个极容易吞噬时间的“时间黑洞”式应用。我自己手机上也装了它,但大部分时候我都不会轻易打开。因为我深知自己自控力有限,而时间对我而言无比珍贵,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我的一个重要目标。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家极为优秀的企业——阿里巴巴。在阿里巴巴年销售额达到100万美金时,当时还是马老师的马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是在创业初期,大家都感到迷茫,国内市场竞争异常惨烈,前景一片黯淡。然而,马云却独具慧眼,指出阿里巴巴的对手不在中国,而是在硅谷。
正是这种高瞻远瞩的格局,在创业伊始就为阿里巴巴确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最终助力它成长为一家举世瞩目的伟大公司。从阿里巴巴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目标管理的重要性,而这其实与时间管理也紧密相连。
那么,一家成熟且伟大的公司,又是如何制定战略目标,进而让后续行动极具针对性的呢?我常常自我总结,其实目标并不一定非要完成不可,它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指明方向。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这句话:目标不一定需要完成,但一定要能指明方向。当我们真正理解这一点,就会深刻认识到目标的意义何其重大。只有先确定了目标,我们才能清楚该如何行动,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有了明确的灯塔指引。
领导分享

KA业务拓展事业部总经理 储德来
大家早上好,不知大家是否有关注最近的一个热点事件,就是罗永浩老师跟西贝贾老师二人之间的故事。我趁着周末有空,便深入探究了一番,发现从这件事上能提炼出不少与我们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要点。
先来说说罗永浩老师。有人称他是第一代网红中至今仍活跃的“独苗”,毕竟网红行业更新换代极快,生命周期普遍较短,而他却能长久立足。到目前为止,他身上有四个堪称经典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他与西门子电器的故事,他因此一战成名,成为网红;第二个故事,是他与格力的论战。还有一个故事,算是他唯一一次“失败”的经历,也就是与星巴克之间的争论。再到前段时间,他发了一条关于西贝预制菜的微博,引发了广泛关注。
我分析,罗老师发这条微博或许并无恶意,又或许是在寻找热点,为自己创造流量。他很可能早就开始关注西贝,研究其运营模式,了解西贝老板贾国龙是“老虎型人格”,面对攻击一定会反击。罗老师或许正是提前预判到了这一点,才抓住机会出手,这才有了如今尚未平息的局面。
从罗老师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公司做互联网业务的,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罗老师如今拥有三千多万粉丝,每次引发争议后,流量都会大幅增长,这次也不例外。我们在做短视频营销时,是否也能从中找到可借鉴之处呢?虽然我对短视频营销没有深入研究,但罗老师的做法和流量增长趋势,值得我们未来在短视频领域有想法时,深入探究一番。
接下来说说贾国龙老师。我之前并不了解西贝这个品牌,这次因为相关事件才有所耳闻,还记住了它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家有宝贝,就吃西贝”。西贝其实是个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品牌。当面对罗永浩老师的微博质疑时,贾老师没有选择像大多数人那样,简单地进行澄清或用正面评价覆盖负面声音,而是采用了网络流行的“正面硬刚”方式回应,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人猜测这是他背后的顾问团队给出的策略。
这一回应,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让贾老师自证了预制菜存在问题,罗老师甚至愿意出奖金征集举证。后来西贝员工直播时,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有人开玩笑说员工是想拿奖金。
从性格分析来看,贾老师这种“老虎型人格”的人,喜欢自己证明事情,不愿轻易妥协。但按常理,西贝这样规模的企业,正处于IPO阶段,背后理应有专业的公关团队和辅佐团队,不该如此轻易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策。这让我们思考,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未来遇到异常情况时,应对策略都要深思熟虑,不能冲动行事。
最后,聊聊贾老师背后的第三方营销公司——华与华。罗老师对华与华的评价不太好,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家公司其实打造过许多经典案例。网上流传着它有十大经典广告,除了刚才提到的西贝“家有宝贝,就吃西贝”,还有“小葵花妈妈课堂”、“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等众多知名品牌的营销策划都出自它手。这说明华与华在市场营销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实力。
我之所以分享华与华,是因为之前对它了解不多,若不是这次探究相关事件,都不知道这些经典品牌都是它的作品。据了解,华与华的咨询收费颇高,据说它靠西贝这个项目,前十年每年赚600万,十年共赚6000万,还期望未来三年能赚1到2个亿。从这可以看出,市场营销咨询业务意义重大,能够帮助企业提升价值,在营销和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了罗永浩老师、贾国龙老师以及华与华这三个主体背后的故事。我们品牌团队可以学习罗老师打造流量的方法,咨询团队可以研究华与华的成功案例。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和学习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