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集团新闻 >【百益鼎盛集团】周一例行早会

【百益鼎盛集团】周一例行早会

  发布时间: 2025-03-21      浏览量:120

演讲环节


4Y7A1048_副本.jpg


周芳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弟子规》中的“出则弟”篇章。在我看来,这一篇章主要阐述了与兄弟姐妹及长辈和谐共处的内容,并强调了包容的重要性。

首先,它详细讲述了兄弟姐妹间的相处之道。书中提到“兄道友,弟道恭”,意在教导我们作为兄长应关爱并保护弟弟,而弟弟则需对兄长怀有敬意。这样的互动构建了一个正向的循环,为家庭营造了一个和睦温馨的氛围。我认为,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社会交往。鉴于当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我们可以将这一良性循环拓展至同学、同事乃至朋友之间,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这一篇章还讲到了与长辈相处的礼仪与孝道。它强调在长辈交谈时,我们应全神贯注地倾听,对他们的提问给予认真回应。此外,它还着重提到了包容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会宽容,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引发言语上的冲突。“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篇章鼓励我们通过忍让与包容,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

《弟子规》的“出则弟”篇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宝贵指南,也为我们在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值得学习。



4Y7A1054_副本.jpg



郑马丽


大家好,我是郑玛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弟子规》的第二部分“出则弟”。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尊敬长辈与团结兄弟姐妹的重要性。提及这一章节,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尽管它对于大家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但我还是想借此典故展开我的分享。

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句话的大意是,当我们把钱财等身外之物看得较轻时,就不会因为物质的纷争而产生怨恨;而当我们学会在言语上忍让时,愤怒和冲突自然就会平息。

周末时,我看到一个公益律师调解家庭纠纷的视频。视频中的一对姐弟,已经四五十岁了,却因为母亲的医疗费用和赡养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执,甚至恶语相向,差点大打出手。公益律师最初提议姐弟俩共同承担医疗费用和赡养费,但姐姐认为自己已经照顾了老人,不愿意再出钱,因此调解陷入僵局。最终,调解律师决定让弟弟承担医疗费用,而姐姐则负责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感触颇深。在这个社会,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不禁思考,如果我自己遇到这样的兄弟姐妹,我会怎么做?或许,如果他真的不愿意赡养父母,我愿意独自承担起这份责任,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随后我把这个视频分享给了妹妹,并问她如果我是那个不愿意照顾父母、也不愿意出钱出力的姐姐或弟弟,她会怎么做。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她会一纸诉状将我告上法庭。我当时有些震惊和难过,觉得她不念姐妹之情。但她反驳说,不愿意赡养父母,那才是真正的绝情。仔细想想,她的话确实有道理。

总之,赡养父母和团结兄弟姐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践行的事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真正做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与家人和睦相处,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4Y7A1072_副本.jpg



马雪梅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马雪梅。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弟子规》中教会我们的道理——“兄友弟恭”。

“兄友弟恭”这一原则,强调的是兄弟之间应当互亲互爱、互相帮助。兄长应当展现出更多的包容与引导,通过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为弟弟树立良好的榜样。弟弟则应当尊敬兄长,积极学习其优点,努力提升自己。这样的家庭氛围,无疑是一种和谐与温馨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对父母的孝顺与尊重。

在古代,关于“兄友弟恭”的典故不胜枚举。比如我们熟知的孔融让梨:孔融在四岁时就懂得将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这一举动被后人誉为谦让的典范,并被采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也让人印象深刻——苏轼在中秋佳节时创作的《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而苏辙在仕途中也给予了苏轼鼎力支持,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令人动容。他们也为我们树立了“兄友弟恭”的榜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坚守这一原则。比如有些人在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时,可能会忘记初心,导致兄弟之间产生矛盾和纷争。他们小时候虽然可能也曾接受过类似的教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一些人的内心可能就发生了改变。

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守“兄友弟恭”的原则,珍惜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领导分享



4Y7A1075_副本.jpg


铭德常青 董锋华


百益的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还是与沟通相关的三个词:“事实”、“评价”和“感受”。

在深入这三个词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我们之前提到的三角模型:在表扬他人时,我们要涉及上三层——精神、身份和价值;而在批评他人时,我们只涉及下三层——能力、行为和环境。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在表达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结论先行”。当你想要阐述一件事情时,不妨先抛出结论,再逐步展开。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有限,一开始就陷入冗长的过程描述,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而结论先行,再加上“总分总”的结构,可以让你的表达更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我想问大家,什么是“事实”?事实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也是沟通的基石。在描述一个事件时,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准确地陈述事实,避免加入个人的主观色彩。比如,你早上在电梯里遇到了同事,他看了你一眼,这是事实。但如果你加上“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这样的形容词,那么这就并非事实了。在沟通中,我们要尽量做到就事论事,只描述事实,不添加个人情感或评价。

接下来我们说说“评价”。评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朋友之间、公司上下级之间还是家庭当中,我们都会对事物做出评价。但在这里,我更愿意将“评价”替换为“建议”。因为在我看来,沟通中更重要的是给予对方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简单的评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评价,而是要在评价时更加谨慎、客观,并尽量转化为对对方有帮助的建议。

最后是“感受”。感受是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我们说了很多事实和评价,但对方可能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然而,当我们开始分享自己的感受时,对方往往会更加认真地倾听。这是因为感受是主观的、个性化的,它能够触动人心,产生共鸣。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翻译感受”。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感受时,要从自己的维度表达,同时尽量为对方做一些正向的回馈。这样做不仅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还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实践。在沟通中,我们要以事实为基、评价为调、感受为宏,做到客观、准确、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实现有效的沟通。




联系我们:

蒋老师 188-8418-4743

张老师 191-5033-0947

上一篇:【桃李争春发 实干启新程】——百益鼎盛集团2月月度管理会成功召开!

下一篇:喜讯!四川百益荣膺安费诺商用电子产品(成都)有限公司“2024优秀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