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集团新闻 >【百益鼎盛集团】周一例行早会

【百益鼎盛集团】周一例行早会

  发布时间: 2025-09-15      浏览量:6

演讲环节


微信图片_2025-09-15_141204_773.jpg


范小雪


大家好,我是范小雪。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维持与创新的思维惯性”。

首先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接手了一个运作成熟、稳定且颇具影响力的项目,你首先会倾向于做什么?选项A是“优化流程、降本增效,让项目稳如磐石”;选项B则是“寻找新点子、开拓新渠道,为项目锦上添花”。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选择A,意味着你的思维更偏向于维持型;选择B,则表明你更倾向于创新型。实际上,无论选择A还是B,都是满分答案。因为对于一个组织而言,这两种思维就像我们的左膀右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们先来谈谈维持性思维。维持性思维就像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和骨架,它所追求的是“稳”,更关注高效、稳定且不出错。就像严谨的财务制度、稳定的产品质量以及可靠的客服服务,这些都是维持性思维的体现。倘若缺少了维持性思维,公司就会免疫力低下,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生病发烧”,再好的增长规划也会沦为空中楼阁。

而创新型思维,则更像我们身上的肌肉。它所肩负的是“劲”的使命,热爱创新,渴望探索。比如尝试开发一个新功能、挑战开拓一个新市场,这些都是创新型思维在发挥作用。倘若没有创新型思维,组织虽然能够保持稳定,但也会像失去了动力的机器,只能在原地踏步。

维持性思维和创新型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维持而忽视创新,就像一辆汽车只注重保养,却从不踩油门,最终会失去在路上驰骋的能力;而如果只追求创新而忽视维持,又很容易翻车。

所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运用维持的“稳”,让我们的发展之路走得更远;同时,借助创新的“劲”,让我们的发展速度变得更快。




微信图片_2025-09-15_141210_861.jpg


王瑞强


各位同事、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王瑞强。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维持与创新的思维惯性”。

这篇文章里列举了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

一组是美国的两所学校,一所公立,一所私立。公立学校采用的教育方式较为传统,遵循既定的教学框架和模式;而私立学校则更具延伸性与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另一组是两家公司的研究部,一个研究部坚守常规的操作与工作模式,按部就班地推进项目;另一个则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最终,这两组案例中的不同主体,因思维模式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与结果。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就拿我身边的一位朋友来说,他和另一位同事在同一家公司担任基本相同的岗位。有一天,领导有意给他们安排了一个项目任务,要求两人同时完成。那位同事行事较为常规,循规蹈矩地按照平时的工作模式推进项目。而我的朋友则不然,他在确保工作能正常完成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各种创新办法,融入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让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他持续创新、持续优化,最终,两人交出的成果大相径庭。我的朋友凭借这份出色的成果获得了晋升机会。

由此可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仅仅满足于按照常规操作完成本职任务。更要在工作中积极创新,不断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

就拿我的工作经历来说,起初,我并未完全专注于招聘工作,过往的工作内容与招聘也有所差异。然而,当我真正上任招聘岗位后,才发现这份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轻松。要想成功招到求职者,并稳住他们,绝非打个电话或在网上简单聊几句,然后让求职者去面试这么容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沟通能力,转变思维模式。比如,在招聘话术上要不断创新,根据不同求职者的特点和需求,调整沟通策略;在招聘渠道上也要积极探索,不能局限于传统方式,要勇于尝试新的平台和方法。

所以,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我的理念是,我们都要秉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持续拓展自己的思维模式。以这样的态度去工作、去生活,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收获更多的成长与机遇。




微信图片_2025-09-15_141213_228.jpg


唐宙


大家好,我是唐宙。

上周我们学习了“维持与创新的思维惯性”,当谈及创新时,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历经上千次实验的失败后,脸上依然挂着从容的微笑,轻声说道:“下一个组合或许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随后,便又满怀激情地投身于下一次创新探索之中。还有一位产品设计师,在凌晨三点,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他凝视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方案,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随后将方案全部撕掉,心中暗自思忖:“我一定能找到新的可能。”这些画面,无一不是创新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写照与深刻体验。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职员的故事。他叫李东,是一家制造厂的财务专员。在日常工作中,他每天都要处理上百张报销单据,这项工作不仅重复繁琐,还容易让人产生倦怠。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人可能会选择沿用老方法,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然而,李东却与众不同,他不断追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些工作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Excel自动化和VBA编程。在学习和尝试的过程中,他一步一个脚印,却也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他的这种行为,甚至引来了不少同事的嘲笑,大家都觉得他是在没事找事干。但李东并没有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始终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他成功搭建了一个自动审核和流水录入系统。这个系统的投入使用,带来了惊人的效果:原本需要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仅需三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而且工作的准确率还得到了大幅提升。

李东的这一创新成果,后来在公司内部得到了全面推广。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在运用他所开发出来的那些实用公式。正如李东所展现的那样,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颠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用心去思考,是否愿意尝试用更好的方法把事情做得更加出色,让这种追求创新的精神成为你自己的工作习惯。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学习李东的这种创新思维。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努力去寻找更优的方法,把工作处理得更加完美。





领导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9-15_141215_565.png


RPO事业部总经理 黄晴


各位百益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工作逻辑”。

在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能力出众,但往往因缺乏清晰的工作逻辑,在执行项目或任务时效率低下,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需要反复返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那么,工作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有句俗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工作逻辑就如同这磨刀的过程, 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它主要包含四个部分:

第一:明确目标,消除理解偏差:

当我们接到一个指令时,首要任务是清晰知晓这个指令,以及期望达成的结果和目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偏差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同的人因角色和认知差异,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领导布置任务,若我们不问清楚就盲目开工,完成后可能发现与领导的要求相差甚远,甚至还会抱怨领导没说清楚。所以,当接到上级或同事交代的工作时,若存在疑问,一定要多问一句:“我的理解是这样,是不是和您的意思一致?”只有双方对工作目标达成清晰一致的理解,才能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合理规划,统筹工作安排:

明确工作目标后,接下来便是规划环节。许多同事,包括我自己过去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一接到任务就急于求成,拿到手就干,没有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以及与其他工作的搭配,结果顾此失彼,导致其他任务延误,最终交出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就像“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四处忙碌却一事无成。

规划不仅要针对当前这件事,还需考虑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比如需要多少人配合、哪些部门协助。同时,要对手上的工作项目进行排序,合理安排先后顺序,评估当前任务是否会影响其他任务的交付时间。若确实有影响,又需要哪些部门提供协助。整个规划过程就像电脑处理程序,先进行信息输入,在大脑中分析处理,再输出行动方案,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哪些协助,最终要达成什么结果。

然而,信息输入环节往往容易耽误时间,因为传达的信息可能杂乱无章。这时,就需要制定规则和流程,借助工具来提高效率。这样,我们就能快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点,整合处理后及时反馈。

第三:项目执行,跟进督促进程:

项目执行通常需要团队协作。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任务交给团队后,只要求在某个时间节点给出结果,如“尽快完成”这样的指令过于模糊,同事们可能不清楚“尽快”具体是多快。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将项目分成阶段性任务,并不断跟进进程。

这就如同教育孩子做作业,不能只告诉孩子某个时间要完成作业,中间却不检查进度和规划情况,等到最后才发现作业没做好。毕竟,我们不能保证每个合作伙伴都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出色的自我规划能力,所以任务下发后,定期检查和督促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改进优化,复盘提升效率:

任何事情完成后,我们都应进行复盘,思考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在下一次执行类似项目时,哪些地方可以优化,以提高效率和效果。通过这四个步骤梳理工作逻辑,相信大家的工作效率会有显著提升。

在没有明确工作流程时,我们可能接到任务后,对任务目的、要达成的结果以及标准要求都不清晰,虽然大概知道要做什么,但缺乏具体细则。而且分工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负责哪个板块,需要做什么,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询问,团队成员反复沟通同一个问题,浪费大量时间和沟通成本。其实,这些小问题通过简短的沟通和明确的任务布置就能解决。

其实,工作逻辑不仅适用于工作场景,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无论是组织家庭旅游、聚会,还是其他小型项目,都可以运用这套方法。当然,并非所有事情运用这套方法都能达到完美结果,但至少能让作为牵头人或组织者的我们,在过程中更加轻松、得心应手。

上一篇:【百益鼎盛集团】周一例行早会

下一篇:【凝聚团队合力 煅造执行铁军】——百益鼎盛集团8月月度管理会成功召开